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法院百名院长 躬身蹲点调研
目标锁定执行难,将建执行工作质量效率评估体系
本报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余建华 姚海涛

   本报讯  7000份调查问卷,225次座谈会、意见征询会、民情恳谈会,4120条意见建议,3月份以来,我省三级法院院长就加强执行工作、促进民生改善,深入基层走访人民法庭、企业和农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了解民情,洞察民意。在此基础上,他们撰写出蹲点手记112篇,形成调研报告67篇。
  “我们理解法院案多人少,但法院执行效率还要提高”、“你们手中一小案,对我们来讲可是件天大的事”,这是院长们在调研中听到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群众司法需求迫切和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怎么解决?杭州市西湖区法院作了一个尝试:自今年2月起,让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工作,将有时间、有能力参与法院执行工作的3名人民陪审员分别安排到送达保全、执行裁决、执行综合管理等岗位上。3个月来,3名人民陪审员共参与案件送达证据保全220件,参加集中执行5次,参与执行裁决听证2件。人民陪审员为此感慨,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找,破解执行难要靠全社会的努力才能一一破解。
  在调研中,如何防止执行中的人情案、关系案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这引起了省高级法院的重视。
  今年3月,省高院专门出台了《全省法院领导班子成员防止人情关系对司法工作不当影响的若干规定(试行)》,构建“开前门、堵后门”新机制,既规定了法院领导班子成员不准做什么,如不得向承办人就个案私下打招呼、施加不正当影响,不得对涉案反映材料作出实体处理或倾向性意见的批示等等,也规定了面对人情关系,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可以怎么做。
  据悉,今年11月底前,我省将建立覆盖三级法院的执行工作质量效率评估体系,对执行工作进行指标化管理。